内容详情

DETAIL

我倡议:打破禁锢,为自己申请一件专利

作者:拓荒者知识产权   发布时间:2018-04-16 00:00:00


2018年3月20日,2018UP!IPers知识产权管理与创新系列第2期分享如期举行,以下为现场整理内容。


前情提要

首先,我表达一个我的观点:

我一直认为,在创造力方面,没有人比其他人差多少!

但是,我并不否认,在创造的这条路上,位于优与劣的两个极端,其成就一定也是相去甚远。

这是不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观点呢?我肯定不认为这里有什么矛盾。

就创造而言,创造的结果带来了价值,价值就是財産,智慧创造出的价值就是智慧財産。

在智慧財産中,有一部分是关于科学技术方面的,也就是依靠自然科学知识完成的创造,如果你愿意把这类创造到专利局去做个你是首创者的认定,那这个记载官方认定结果的证书就叫做专利证书。

如果你去数据库中查询一下就不难发现,有的人一个人能获得几百件专利。

这能说明什么呢?是说明他比我们只有一件专利甚至没有专利的人创造能力上强几百倍吗?

今天晚上,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里的原因。


1

你的“专利”

可能有朋友注意到了,这里的专利我加了引号。

其实加引号不是想说这个“专利”有别的意思,恰恰相反,在这里,它的意思正是现阶段大多数人对专利的定义。当然,今晚参加的伙伴有行业资深人士。

那么这个大多数朋友所认识的“专利”是什么样子的呢?我想通过一个案例来让大家直观体验一下。

这个案例来源于一个梦:

“我发现,人们在等公交车排队刷卡是一件非常不方便的事情。我们可不可以做一个APP,乘客可以提前购票,选定出发地和目的地,上车之后看完自动感应已完成购票,免排队,到站提醒,交友功能,哪些人在同一个站下的,可以配对等。这是我在梦中对于一种公交乘车社交系统的设想;此外还包括共享充电宝在公交车上和公交车站等场景的应用等。”“但是这个方案的实施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行政审批方面,数据统计收集,数据口径一致问题,数据即时统计和显示问题等问题”。

梦的解析:就专利而言,这个梦在一开始说的时候就已经符合了专利性,比如公交车票需提前购买,借助特殊场合的交友软件,乘坐公交车场所共享充电设备等等创意,在没有别人提过此方案的前提下,符合专利创造性的特征。

做梦的人并没有申请过专利,但其实已经有很多专利在他的脑海里。而做梦人本身在一开始时对于专利的想法是模糊的。


YY:我都能想到的肯定不是专利;太简单了、没有技术含量


2

我的专利

案例1:螺钉


以上四张图是客户的实际案例,经过客户同意用以说明

以上四张图可以说是用户的技术交底书,已申请1件发明,2件实用新型。方案是:国家电网工作人员在户外安装配电箱、连接部件时会用到很多螺栓,上螺栓拆装部件时会碰到一个问题:即拧螺丝是螺杆在转就达不到拧紧的效果,此方案在螺杆臂上加了一个销(凸起),由于设置巧妙,计算精细,刚好可以卡住,在拧螺丝时螺杆不会转动。

案例2:纸杯


这个纸杯是我的一个专利,纸杯口反卷的圈是一个创新点,它的作用从专利的角度有以下作用:增加杯口韧性和承受力;喝水时嘴巴与杯口的触感更完美。并且这个专利可以直接命名为:一种纸杯的杯口结构。

此外,关于杯子的形状上大下小的结构,拿到手里不容易滑落,套叠起来节省空间利于运输,这件专利的名称可以是:一种纸杯

这就是一件专利诞生的过程。

YY:这能授权吗?

3

我和审查员之间的博弈

审查员(专利局审查方案有没有专利性的专业人员)是怎么看待专利的?

这是我与其中一个审查员一次面对面的讨论,讨论对象是苹果手机的主按键。

问:我把手机主按键设计成圆形到底能不能授权?

答:如果没有其他的理由不能授予专利权。你觉得你的圆形设计能授权,给我一个理由。

问:如果我说,智能手机圆形键集成了非智能手机很多功能键,圆形键有利于大大降低主键的误操作率,且更有力学美感;此外,同样面积的形状中,圆形的周长最短,防水防尘效果更佳。这样可以授权吗?

答: 如果没有别的人提过这个方案,可以过审。

结论是我在知乎做知识产权事务一直想传播的一种思维:你的想法完全可以变成专利。


4

专利的价值

YY:上面这些也叫专利,专利的含金量也太低了,对我而言还不如不要专利呢。

专利有一个特性,我申请的专利在我不经过我授权的情况下,别人是不可以用我这个专利技术的。

假设纸杯上大下小的专利权归我所有,我的工厂在生产这个纸杯,销量也不错,竞争对手不经我授权也开始生产销售此款纸杯,那么我就可以通过专利局投诉、发律师函、法院起诉等手段要求对方停止侵权并进行赔偿。以此方法把竞争对手排除掉;如果竞争对手另辟蹊径,生产非上大下小结构的纸杯,套叠可能无法实现,影响储存和运输成本。

这直接就可以说明,这个专利让我们获得了市场垄断的地位,随之带来的是整个市场的盈利,而这个盈利恰恰是由这个不起眼的专利带来的。

所以专利并不在于这个技术的复杂程度,而是需要把它放在市场和经营当中去评估它的价值。所以请大家在选择要不要说出你的专利的时候,千万千万不要把专利的复杂程度、技术门槛主观上提高,可能会造成在申请专利时“难以启齿”的尴尬局面。

5

发现专利的种子,培育专利



之所以,一个梦可以变成专利,是因为做梦的人有专利的意识,把梦说出来,然后不断的完善,生长,可能就形成了一件专利。

在现实当中到底有多少这样的存在呢?

本来想拿爱因斯坦的手稿举例的,但考虑会不会觉得太装啦,所以还是来点有亲和力的例子。


案例1:手势版技术交底书


这组照片是与发明人现场交流的照片,发明人表示,专利需求产生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包括领导提出的要求,公司资质要求,保护产品需求,解决问题的需求,但是我不知道我的想法能不能申请专利,我也不知道什么样的东西是专利,更不知道怎样写专利。

有人说学理工科不善于文字,如上图所示,杯子的一上一下,笔在纸杯上的记号,本子代表的东西,所在的位置,旋转关系等等,其实很难直接用文字表达出来,而这些思维恰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素,技术人员秒懂,可以在技术上实现,是有价值的想法,但仅仅是创新的碎片,我们称之为专利的种子。


案例2: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博士的笔记本子


这个技术方案解决了工厂问题,并且产生了高价值的技术方案,但是发明人的疑点是:这到底能不能申请专利?需不需要写成规范的技术交底书?

沟通后发现,笔记本只记录了这些东西,说明记录的内容已经表达了想法的全部,也就是专利本身的东西了,我们称之为专利的种子。

如果你也遇到过,一定不要放过“TA”



我倡议:打破禁锢,为自己申请一件专利

Q&AQ1:申请专利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

简单的

官方的


Q2:大学生如何发掘专利,申请专利?


大学生如何发掘和申请专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如果不考虑与专业相关,那么创新是不分年龄的,所以这样的专利挖掘和申请不限于大学生;第二,如果和专业相关,挖掘方法也相同,知识关注点锁定在专业领域即可。举个例子,我的一个创新学老师有个带学生创新的方法,适合培养创新思维。他带学生进超市,然后带大家一起看各种商品,找商品的问题,探讨解决方案,只要一进超市,问题和方案就自然来了。

另外一种方式,头脑风暴。你可以任意想象两件物品,随机想,不管是否相关,然后想象他们组合,如果组合能产生效果,通常容易获得专利权,如果不行再继续下一轮思考组合。比如我看到电灯和头发,想到了发光的发箍。

如果说系统化创新,我推介学习创新理论TRIZ。里面有个“最终理想解”可用于引导发现现有产品的问题。还有矛盾矩阵等工具用于引导产生解决方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