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DETAIL

内容详情

专利布局的【局】:价值-原理-工程

作者:拓荒者知识产权   发布时间:2025-06-20 11:32:54

专利写出来哪怕不能授权,没有创造性,也叫一份专利代理人输出的专利申请文件。

导致一个问题,专利代理所都输出专利申请文件,谁的贵一点,谁的品质好,如何区分?我们创造的“成果”和别人的“成果”是一样的,这个时候如果有100篇专利,有一批是拓荒者专利,有一批是其他专利,怎么样区分出来?为什么冠以的是拓荒者的名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的写法。价值在于:拓荒者对专利撰写的要求、标准和规范,形成了一家公司的风格,这个服务产品对应有审核的标准。

回顾事实-观点模型''

如何构建创造性场景?

上次介绍了创造性场景构建的事实-观点模型,认为创新点是论证出来的。以【符合人体工学】的椅子为例,一起来回顾一下,什么是事实-观点模型?如何证明【符合人体工学】的创造性?TA的要素大概是什么样的?

1:【符合人体工程学】就是椅子不会适用于每一个人,会适用于特定的用户;再一个就是椅子是如何与人的部位贴合。

2:【符合人体工程学】是一个比较宽泛,笼统的概念,我们需要去里面找到一个细化的符合实际情况的问题。比方说一个人在办公室坐三个小时,TA的腰部可能就会出现一些不舒服,我们能够控制在TA坐这三个小时,达到一个高效的或者说舒服的状态,但这个要有梳理,并陈述事实。

3:我的理解,首先一定有特征和效果之间的对应,比如椅子的后背弧度是一个技术特征,我们在论述这个技术特征有没有创造性的时候,如果说是一般的,可能描述为:这边是一个K1的斜率,后面这边是K2斜率,这里有个拐点,等等。这是我们看到的,可能用户给我们的图纸也是这个样子,我们可以很好的捕捉到这个特征,但是这个特征描述之后,就简单的得出观点【符合人体工程学】,这样的话很容易被认为是一种常规设计,审查员也会认定现在好多椅子都【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目标,根据人的身体需求、背部曲线,这种惯用来评述。

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运用事实-观点模型,聚焦具体问题和场景,比如前面有一个姿态的分析,场景是办公室久坐2~3个小时,加入人的年龄段。即,针对20~40岁的办公室久坐人群,TA的坐姿习惯是前面2~3个小时可能可以保持一定很好的直立状态,之后会出现塌腰的状态,解决方案是可以给腹部有一个支撑。这就是一个很具体的分析,不是简单的【符合人体工程学】宽泛的技术效果,是有应用场景的具体分析。

已知【符合人体工程学】是一个观点,观点一定是与某一个群体或者是某一个人绑定的,也一定有对立。【符合人体工程学】这个观点是可以推翻的;换个角度,改一个前提条件,可能就是对立的观点。如果我们写专利的时候,拿观点当做事实去论证,就会导致结论出错,或者说是不严谨不能推敲的结论,虽然论证出来有创造性,实际上没有创造性,这样的东西需要砍掉。

三层次模型''

价值-原理-工程

我们之前还总结了专利具备【创造性三要素模型】:问题-方案-效果,三者只要有一个要素较“现有技术”有差异,就有创造性,即问题是特殊的,或者问题普通方案不同,效果显而易见、突出的实质性特点,意想不到,还是具有多个不同。接下来我们要论证差异(创造性),就会用到事实-观点模型,讲事实,把观点去掉,让论证过程完全经得起推敲。

今天要讲的第三个模型:价值-原理-工程三层次模型,主要用于布局权利要求书。

■ 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杯子这个产品

价值层次:讲述价值,为什么要有?或者为什么要买?是站在使用场景和客户需求角度的考虑。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杯子,比如有泡枸杞的保温杯,有办公室日常喝茶的杯子。这是定义产品的过程,比如定义办公室的人群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杯子,容积大概有多大?要不要盖子?要不要保温?口要有多大?要不要吸管?需不需防烫?热水稍微冷得快一点又不能太快,或者要保证个1-2个小时之内还是比较热的一个状态。这些都是技术特征,很多时候由老板或者产品经理提出,而且从他们角度来说,这个方案是完整的。

工程层次:接到上述需求,要从工程设计的角度考虑的设计思路、方案思路,比如要不要做收口?收口的角度是多少?杯把儿放在什么位置?这个杯把儿到底是一个弧度过来还是一个垂直角?是木头材质还是陶瓷、玻璃?怎么连接连接到什么位置?空间要留多大?会不会烫到手指头?很多时候由总工或者技术总监提出。

原理层次:我要做一个有一定的容纳空间的容器,有一定的壁,就像木桶效应不能有短板一样,这个容器垂直的方向上哪些地方不能有漏洞,材料连接致密不能漏水,诸如此类工程参数、实施方案,通常由工程人员或者技术人员或者提出。

最终这个产品呈现在代理人面前的时候,要从专利角度把产品写清楚,到底用什么特征去写?是用杯柄与杯柄之间的距离,还是这个长度这个直角,按理说都在描述这个杯子,但是你会发现写这些特征有点过于太细了,同时三个层次很混乱。

■为什么要划分三层次?■

首先我们希望专利里面三个层次,每个层次是完整的,这是一个前提。完整的概念是:抛开另外两个层次来看,单独看这一个层次,TA就是一个专利,也是一个完整的方案。方案完整性是这些技术特征组合起来之后,能解决这个技术问题,达到对应的技术效果。在不需要工程参数,不需要原理方面的东西,仅讲价值,TA也是一个完整的方案。

其次,我们思考的时候,要把每个层次的方案都想完整。

每个人只需要听老板/产品经理说,我就知道回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产品,达到抢占市场的目的。

价值层面,仅从价值的问题出发,描述价值层面呈现的特征组合,论证价值层面的问题,这是最上层。这个层次要比较清晰,很容易做成比较大范围的独权,且价值层很容易满足老板的诉求,适用于比如老板的一个想法想要申请专利,战略性方向的保护,需要注意的是:写价值层次特征的时候,把它当做一个独立方案写完整。

工程层次也是完整的,是根据老板/产品经理的(客户)需求提出的设计方案。比如根据客户需求,就是要做这么快的散热速度,100度降到60度,散热需求是15分钟,接了水等半小时去喝太久了;同时希望能够保温,水倒进去后很快降到60度,到40度的时候,保温时间要达到40分钟,这个杯子是不是有点意思了?可喝的时间维持的比较长。

再比如说杯柄距离杯子大概要达到多少毫米,原因在于要考虑手能否伸进去;或者伸的时候,这个动作可能带来多少幅度的波动,水容易溢出;或者碰到这里容易烫;这样的方案解决问题。这是工程参数带来的技术效果。

对应的原理层次:做一个夹层,里面加一些储热物质,相变材料,倒开水的时候迅速的把热量吸收到里面储存。到温度比较低的时候,有一个维持不散热的状态。前面上的很快,后面上的比较慢,这样来做,这个杯子就做成了。这个是在描述原理,还没到工程环节,我们发现原理层次也是一个完整的方案。

■如何应用到写专利的判断过程?■

如果我们接触一个产品是通过工程级的成果,那接收到的信息一定包含原理层次和价值层次。也就是说当工程层次有了的时候,原理层次和价值层次就有了;当原理层次的设计思路出来之后,不一定有工程产品,但80%以上已有价值层次。

问:有一种我们接触到的技术方案,客户给的是图纸,这种应该来说属于产品层次上面已经有方案了,但是一开始没有说明白,特别是方案是一个技术员提供的,对价值层次不了解,这个时候需要代理人去细细琢磨价值层次,这是我们专利挖掘的思路,可以这样理解吗?

专利挖掘的思路是什么样的?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要聊两个小时,有的人只聊5分钟,为什么我不认为聊5分钟的人,再聊两个小时就会出来成果?原因在于TA给的时候就已经是产品了,如果我没有问到价值层次,对方也说不清楚,我会认为这个事情还没做到位。这样的判断来自于,对从产品到价值层次、原理层次、工程层次有多少,有没有挖掘到,心里有数;如果没有聊透,就想办法聊透,技术人员聊不透,就跟领导或者公司战略层面聊;公司到底想做什么样的公司,如果技术人员只了解具体的事情,我们还可以从公司战略布局的角度看到一些影射出来比如设计逻辑,这来自于价值层次,大多由产品经理或者老板,特别是接触到用户端的人给出;而技术端口给到的很多时候要么是设计参数,要么是功能。

价值层次明确,原理层次可行,工程层次已实现,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可能是:我们期望独权的保护范围是从价值层次体现,价值层次很多时候表达的是”我要做到一个什么样的诉求”,提的是一个需求,从这方面布局独权的话,审查员会认为创造性不足,公开不充分,保护范围过大。因为审查员会存在一种思考逻辑:虽然说没有检索到现有产品/技术,但会觉得这个设计需求、要设计这个参数可能不是难的,要满足客户的这种需求可能不是难的,作为普通大众也容易想到。至于为什么没有做到,可能是在原理层次和工程层次遇到了阻碍。基于这样的思考,审查员更加没有动力,或者更不愿意在价值层次给予授权倾向,虽然也会承认现有产品不好用,但从价值层次表述就是很简单很容易想到,转而更多的授权倾向在原理层次或工程层次。

值得注意的是,价值层次来自于客户需求,价值层次+原理层次+工程层次,这样的专利保护范围在市场上价值更大,因为只要被抄袭,就会侵权,不抄袭相当于没有抓住到客户需求。

■ 怎么做层次的划分?■

每个层次的分界线在哪里?在专利里面怎么体现?

在写权利要求书时,价值层次不用原理层次的特征,把它限定清楚。即第一个权利要求的句号之前,不要用原理的特征。

疑问:原理是什么?原理的特征?价值和原理其实不完全冲突,价值和问题其实对应的,选定原理,其实也是选定了至少某一个方向来解决这个问题。

如何界定?特征有可能是同一个特征,或者同一个词,但其实我们明显能够区分。因为我们发现,这三个层次是三类人在思考,而且恰恰就是公司的组成的三类人。

第一类是发现需求的人,公司战略层面,有可能是老板,产品经理,产品总监,TA不一定懂技术,但是对需求敏感。这是一类独立的人,当沟通方案时,TA不认为他的话没说完,TA的思想是完整的。你问TA原理,TA说“我不懂”,但不代表TA说的话没价值。比如一个不懂光学的镜头产品经理,TA做不出镜头,但是TA认为自己对镜头的价值贡献最大,因为TA最懂客户和客户需求;

第二类人,听了TA的话,可以给一个方案思路/设计思路。比如3组镜组的,5组镜组的,透光率不够加透镜组,内调焦还是外调焦,这个给方案的人,可能是总工,可能是方案设计的人,可能是跟着产品经理一起和客户对接的做技术支撑的人,TA也不去具体画图,但是会在设计方案上给出建设性的意见,让客户需求呈现出来;

第三类人给实施方案和工程参数,TA会讲某个材料现在买不到,某个材料太软了,硅胶注塑这么大可能会有气泡,这样会有合模线看上去比较丑,扯开的时候中间有缝隙。TA从另外一个层次讲价值,即工程层次的价值。

这三类人是三类独立的人,在创新型企业他们都存在。有一些创新(70-80%)完全包含了三个层次,是因为TA本身在价值层次上有创新;有的是直接在工程实现上的创新,那就只有工程层次的创新。创新的本质在于此,价值也在于此。那些产品很常规,原理也很常规,只是在做的过程中有一点差异,这种专利申请量也挺多,但是有时候价值点其实没有那么大。

争议和更多的猜想''

价值-原理-工程

管中窥豹。专利挖掘、理解方案需要洞察力,洞察力的能力体现在:脑子里有很多“豹”的模型,看到“斑点”就知道有一头豹,看到这个斑点就知道是腿上的,知道往哪个方向去移镜头更容易看全这个豹。把比如【三层次模型】记住,在专利挖掘的时候打开思路,面对不同类人群的时候,谈不同方向的创新,问出正确的问题,得到更多的信息,然后不断的再去验证,真正在专利挖掘中“抛砖引玉”的作用。和工程技术人员讲工程,列举工程级创新的例子,TA会把工程中的想法创新都呈现出来。以此类推,在研发中心讲原理层次上的创新,在公司布局、战略、总工层面讲价值层次的创新。

我们说,比如手持式风扇,作为一类市场引领型产品,仅仅是尺寸发生了变化吗?这一价值层次的创新,在专利方案构建时可以作为权利要求项布局,但在说明书里一定要有支撑价值实现的,要写在原理层次里面。

存在争议,或者说可以争取和尝试的是:既然价值层次是一个完整创新过程(和原理没关系),比如产品总监根据市场和客户需求发现场景,定义新的市场和需求,是否可以从需求层面(价值层次)所在市场竞争中争取最大保护范围,或者定一个1年实现价值层级的权利要求不少于30%的目标。

同时,我们希望,克服代理人的思维惰性。因为我们发现,原理层次更容易找到更多的差异化特征而忽略价值层次上的论证;或者为了让专利授权,在工程层次上加很多参数,为自己留很多后路,也会减少价值层次端的思考,这对思想是有约束的。

更有甚,如果有一天希望把价值层次单独论证成专利。

现在,我们更多可以做的是:收到一个不清楚的、比较模糊的技术交底时,比如只给出了一个功能实现了,或者给的一个原理的东西,要挖掘出背后的价值点,以价值点论述的方式拿到保护范围和授权;写案子时事先设定预期,预判申请人接受怎么样的呈现,以及什么样的变形,侵权范围等。因为知识产权是一个社会的制度,涉及审查人员、法院、复审委等等的认知。如果以价值层次作为主要论述点,而且要拿到这么大的一个保护范围的,目前的制度,时间成本等等都需要考虑。

这是可能的潜在区域,我们要做好准备。

写给/专利/代理人:创新就不要怕犯错

到此为止

我们一共有三个专利模型:

第一个,专利创造性论证三要素:问题-效果-方案模型;

第二个,事实-观点模型,在专利撰写中尽可能去掉观点,让我们的专利陈述事实,提高专利的论证力;

第三个,价值-原理-工程三层次模型,专利撰写时要体现三层次,三个层次各自完整,不要串。

三个模型同时作为拓荒者专利撰写和审核的标准,在提高撰写质量、团队沟通效率和管理效率,代理标准化等方面,价值很大。在于共同的思考方式,共同的价值理念,共同的一些都懂得的东西,在此基础上不断强化,逐渐定义出拓荒者的专利,拥有共有属性和特征,具备品牌价值,客户选择时更加放心,专利对技术的保护更加得以保障。

代理人是需要创新的,无论是工作方法还是思考习惯、思考方式,在创新过程中,难免出现失误,但是不要害怕。如果说,我在之前想了这么多办法,付出了这么多,思考了这么多,仍然出现了驳回和客户埋怨,也要记得不要紧的,没有关系的,客户迟早会去理解你,事情本身想办法也会解决。不要怕犯错。


推荐阅读